運動後四肢出現痠痛,該如何?

2021022617:02
運動後四肢出現痠痛,該如何?
 

在骨科門診中,常會有人在從事運動後,覺得身體不適而前來求診,他們都是重視運動健康的族群,但卻反而引起疼痛。討論之後,發現他們有些是最近增加一些運動,有些是參加一些課程,有些是更換運動項目或增長時間,有些則是動作不熟而發生輕微扭傷或跌倒,結果都引起肢體或軀幹的痠痛,該怎麼辦呢?

其實人體的防衛機制主要都和疼痛有關

體內器官系統發生傷害時,輕則引起不適感,重者導致疼痛。例如輕度胃病會出現上腹不適或噁心,嚴重時引發胃痛;輕度腸炎時出現腹脹不適,嚴重時則引發肚絞痛;輕度心肌缺血會覺得胸悶不適,心肌梗塞時則會出現劇痛;從事運動後,四肢肌肉輕微傷害會引起痠痛,重度損傷則造成劇痛。

針對這些情況,臨床處置常會使用止痛藥或相關藥物來改善症狀,如胃藥、止痛藥、肌肉鬆弛劑等,緩解不適和疼痛。但疼痛本是人體的保護機制,其意義在於提醒人們注意身體特定部位發生問題,需趕快處理;若只治標而未思索和改善根本病因,無法根治疾病,形成

❝不當生活型式(暴飲暴食、過度運動、長期工作等)→疼痛→服藥改善❞

的循環,延誤病情。

以四肢運動如跑步為例,跑步時肢體的肌肉、骨骼和關節會承受荷重,其重量依體重、跑步速度和距離而定。荷重時關節軟骨受到壓迫,會擠壓出關節軟骨內的水分,軟骨厚度變薄,荷重消除後,關節軟骨會吸進關節液並回復原狀,有助軟骨的局部關節液擴散作用和供給營養,並重建軟骨的微結構,有益軟骨健康。當荷重引起輕微傷害時,可經修補恢復正常,若荷重過度而超過關節軟骨的承載極限時,會引發無法修補的裂傷,導致關節面不平整,加速關節炎的進展。

其次,合適荷重可促進骨再塑作用,輕微傷害會促進骨膜進行造骨和修補作用,增強受損部位的骨骼,增厚局部骨皮質,經常荷重部位的骨骼具有較強健的結構,較少荷重的部位會進行骨吸收,這些正常生理下的骨再塑作用也會引起一些酸痛;荷重過量會引起疲勞性骨折,此時就很難修復了。肌肉亦然,輕微荷重可增進肌肉收縮力量,促進肌肉釋放多種細胞激素(如肌動蛋白),以調節肌肉代謝,並與其他器官和組織(如骨骼、脂肪、腦部等)發生互動。適度運動會分泌抗炎性細胞激素,減輕發炎,另可增加血液循環,但若嚴重肌肉撕裂傷時,可能會引起局部劇痛,未能再適當活動。

適量運動使體內環境呈現輕度發炎狀態

引發修復性細胞激素的分泌,啟動相關防衛系統來修復,包括白血球或巨噬細胞來清除受損傷的組織或細胞,並分泌一些細胞激素來促進新細胞增殖分化;在可控制傷害情境下,進行體內翻修工程,同時培訓健全的免疫系統,維持健全而活躍的狀態;未從事運動者,其免疫系統和巨噬細胞等機能會變差,無法應付外來病菌的侵襲;因此運動很少或不運動的人,身體抵抗力會變差;但若過量運動而造成傷害時,也是不理想的狀態,該時體內會呈過度發炎的狀態,許多清除傷害組織的細胞會因工作負荷過量而致死亡,失去再擔任免疫守門員的角色;受傷組織分解時所釋出的物質,會成為身體的代謝負擔,且修補後的組織未必可恢復正常結構,影響性能,在選用運動時應多注意。

運動並非越大量、越劇烈就越好,過猶不及,適度運動才可增進健康,過量過久運動大都會造成傷害。選定合適運動處方之前,可諮詢醫師和教練,以擬定合適運動計劃。